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优化商业决策?

吴晓波频道

3周前

吴晓波:我是在高铁上翻姚老师的这本《经济学的意义》的,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案例。...学者和经济学家可能因为知识过于丰富,在决策时容易犹豫不决,而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样的高风险领域。...只有当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它才会开始补齐短板,形成所谓的“木桶原理”。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订阅《细读商业经典》,你将听到商业、科技、经济、人文、生活、文学等领域经典好书,和20+行业专家、7000+同路人一起,提升认知思维。【点击此处,立即加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广泛现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囚徒困境、婚姻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
实际上,经济学可以被视为一套方法论,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个人在各个领域的决策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通过吴晓波老师和姚洋老师就《经济学的意义》进行的对话,探讨经济学对于企业管理者可能带来的益处。

学经济学对企业管理者有什么帮助?
姚洋:很多人会问我:你对初创企业有什么建议?虽然难以提供具体建议,但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各位参考。
第一点很重要,就是产品一定得要有市场。有些初创产业,往往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却忽视了产品是否能够成功销售。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存在负反馈机制,因此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反馈,以及下游厂商是否愿意购买你的产品。
最好的产品不一定是最热销的,企业应该设计那些最容易销售的产品,而不是技术上最好的产品。
第二,不要轻信“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说法。
在互联网行业的高峰时期,我曾遇到一位阿里巴巴的年轻员工,他放弃了价值约3000万的股票选择创业。他计划开发一款APP,用于帮助社区居民购买蔬菜。
当我问及如何盈利时,他回答说不需要赚钱,因为拥有用户数据就能赚钱。当时我对此半信半疑,因为当时流行的观点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最终我也没看到他创业成功。
第三,千万别相信“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雷军之所以能这么说,是因为他成功了。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即使风来了,没有翅膀的猪也无法飞翔,最多只能滚两圈然后摔回地面。
因此,企业应该专注于生产日常所需的产品,这背后蕴含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吴晓波:我是在高铁上翻姚老师的这本《经济学的意义》的,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案例。
书中提到了姚老师的一位同事,宋国青教授。宋教授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这所大学的芝加哥学派以其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闻名于世。
宋教授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他具有出色的直觉。宋教授的弟弟,一个初中生,跟着宋教授学习如何进行期货交易,而且还是国际期货。
结果出人意料,弟弟在期货市场上赚了不少钱,而宋教授自己却亏损了。
为什么像宋教授这样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期货交易上却不如他的初中生弟弟?从经济学的角度,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姚洋:我认为这涉及决断力的问题。
学者和经济学家可能因为知识过于丰富,在决策时容易犹豫不决,而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样的高风险领域。
而宋教授的弟弟,可能因为直觉告诉他某个方向,便果断地采取行动,结果取得了成功。
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可能会因为过度分析而错失最佳时机,等到做出决定时,机会已经消失。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迅速的直觉反应可能比深思熟虑的分析更有效。
吴晓波:一个人如果到了博士学位这个层次,他往往会倾向于全面考虑问题。然而,创业的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正如姚老师所言。
有时候,简单直接的行动可能更为有效。
在书中,姚老师教导我们关于边界、均衡和反馈的概念。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寻找均衡点。
然而,企业的成长过程则有所不同。企业在初期可能只需要专注于供给或需求,就像一块木板,它需要不断壮大。只有当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它才会开始补齐短板,形成所谓的“木桶原理”。
没有哪个创业者在早期就是完美的,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那么姚老师,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是否就不会创业了?
姚洋:不会,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大家教成经济学博士。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恐怕也不会读到博士再创业。
像比尔·盖茨,他有一种憧憬,而后才去创业。我认为企业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一些企业家,他们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才开始创业,并且做得非常成功。

企业家讲创新,

为何要看经济学讲平衡的书?

吴晓波: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人。经济学强调均衡、边界和平衡,而企业家则侧重于创新和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家更关注平衡,而企业家则致力于打破现状,因为只有通过颠覆才能创造新的机会。
有时我会遇到一些企业家质疑,他们问我为什么要读经济学家的书。您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您的企业家学生们是否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
姚洋:他们确实会问,但我的经济学知识对他们来说仍然非常有价值。
经济学家使用的均衡分析是一种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价格的调整和市场的行为。如果没有均衡的概念,我们很难分析价格的特征和它们所反映的信息。
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对企业管理者非常有用。例如,激励机制在企业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因为技术知识往往存储在员工的头脑中。如果员工不全力以赴,企业就难以成功。
经济学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作复杂性来设计薪酬结构。
简单来说,对于简单的工作,计件工资可能更合适,因为工作容易量化。而对于复杂的工作,则更适合提供高固定工资。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使他们更愿意为公司做出贡献。如果员工非常重要,还可以考虑给予股份等激励。
经济学里有一个很大分支叫组织经济学,它研究企业内部的层级划分和管理模式,如垂直管理和扁平管理的优劣;宏观经济学也同样重要,许多中国企业家因为未能准确判断经济周期而遭受挫折。
我们一位EMBA(级管理商管理硕)的毕业生同学,原来从事煤炭行业。2010年时,煤炭价格奇高,国家也支持国有企业到海外去采煤矿、买石油。他知道这个周期已经到了顶峰的时候,把手里的煤矿全部出手,拿到了非常好的价钱。然后他就转行去做投资了。
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家在去杠杆过程中因扩张过度而导致资金链断裂,A股中有几十家民营企业也因此被清盘。这就是跌倒在了周期下。
因此,企业家,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原理,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失误可能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些都是经济学家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的实际帮助。
当然,这些观点可能带有经济学家的偏见,因为管理学中的许多理念实际上源自经济学。
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本身就是经济学家,他的工作表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有效的,对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大型企业管理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吴晓波:姚老师的书中提到,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至今还不到250年的历史。自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到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以及萨缪尔森在40年代编写的经济学教材,管理学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成熟。
组织学、战略学和管理学的成熟都是从经济学中衍生出来的。在过去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这些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博弈论和经济发展等学科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
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经济学的诞生、概念、发展脉络,以及它与其他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无论是白领、公务员还是大学生,都能通过姚老师的书对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企业家而言,了解经济学至关重要。姚老师指出,不懂经济周期可能导致企业家在错误的时机进行投资。
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经济学的知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战略规划,产业周期、企业的周期、宏观经济波动周期,这也是企业家必须掌握的。
经济学研究从个体行为出发,最终延伸到企业管理和组织架构。中国古代虽无“经济学”一词,但商业活动的轻重权衡与经济学的原理相通。
理解何时该轻何时该重,对于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完整内容收录于《细读商业经典》课程第43本解读书《经济学的意义》,由巴九灵创始人、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姚洋老师解读。欢迎前往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对谈内容。

《细读商业经典》读书课

课程收听人次超150万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吴晓波:我是在高铁上翻姚老师的这本《经济学的意义》的,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案例。...学者和经济学家可能因为知识过于丰富,在决策时容易犹豫不决,而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样的高风险领域。...只有当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它才会开始补齐短板,形成所谓的“木桶原理”。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订阅《细读商业经典》,你将听到商业、科技、经济、人文、生活、文学等领域经典好书,和20+行业专家、7000+同路人一起,提升认知思维。【点击此处,立即加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广泛现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囚徒困境、婚姻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
实际上,经济学可以被视为一套方法论,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个人在各个领域的决策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通过吴晓波老师和姚洋老师就《经济学的意义》进行的对话,探讨经济学对于企业管理者可能带来的益处。

学经济学对企业管理者有什么帮助?
姚洋:很多人会问我:你对初创企业有什么建议?虽然难以提供具体建议,但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各位参考。
第一点很重要,就是产品一定得要有市场。有些初创产业,往往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却忽视了产品是否能够成功销售。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存在负反馈机制,因此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反馈,以及下游厂商是否愿意购买你的产品。
最好的产品不一定是最热销的,企业应该设计那些最容易销售的产品,而不是技术上最好的产品。
第二,不要轻信“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说法。
在互联网行业的高峰时期,我曾遇到一位阿里巴巴的年轻员工,他放弃了价值约3000万的股票选择创业。他计划开发一款APP,用于帮助社区居民购买蔬菜。
当我问及如何盈利时,他回答说不需要赚钱,因为拥有用户数据就能赚钱。当时我对此半信半疑,因为当时流行的观点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最终我也没看到他创业成功。
第三,千万别相信“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雷军之所以能这么说,是因为他成功了。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即使风来了,没有翅膀的猪也无法飞翔,最多只能滚两圈然后摔回地面。
因此,企业应该专注于生产日常所需的产品,这背后蕴含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吴晓波:我是在高铁上翻姚老师的这本《经济学的意义》的,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案例。
书中提到了姚老师的一位同事,宋国青教授。宋教授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这所大学的芝加哥学派以其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闻名于世。
宋教授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他具有出色的直觉。宋教授的弟弟,一个初中生,跟着宋教授学习如何进行期货交易,而且还是国际期货。
结果出人意料,弟弟在期货市场上赚了不少钱,而宋教授自己却亏损了。
为什么像宋教授这样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期货交易上却不如他的初中生弟弟?从经济学的角度,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姚洋:我认为这涉及决断力的问题。
学者和经济学家可能因为知识过于丰富,在决策时容易犹豫不决,而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样的高风险领域。
而宋教授的弟弟,可能因为直觉告诉他某个方向,便果断地采取行动,结果取得了成功。
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可能会因为过度分析而错失最佳时机,等到做出决定时,机会已经消失。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迅速的直觉反应可能比深思熟虑的分析更有效。
吴晓波:一个人如果到了博士学位这个层次,他往往会倾向于全面考虑问题。然而,创业的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正如姚老师所言。
有时候,简单直接的行动可能更为有效。
在书中,姚老师教导我们关于边界、均衡和反馈的概念。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寻找均衡点。
然而,企业的成长过程则有所不同。企业在初期可能只需要专注于供给或需求,就像一块木板,它需要不断壮大。只有当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它才会开始补齐短板,形成所谓的“木桶原理”。
没有哪个创业者在早期就是完美的,如果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那么姚老师,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是否就不会创业了?
姚洋:不会,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大家教成经济学博士。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恐怕也不会读到博士再创业。
像比尔·盖茨,他有一种憧憬,而后才去创业。我认为企业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一些企业家,他们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才开始创业,并且做得非常成功。

企业家讲创新,

为何要看经济学讲平衡的书?

吴晓波: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人。经济学强调均衡、边界和平衡,而企业家则侧重于创新和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家更关注平衡,而企业家则致力于打破现状,因为只有通过颠覆才能创造新的机会。
有时我会遇到一些企业家质疑,他们问我为什么要读经济学家的书。您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您的企业家学生们是否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
姚洋:他们确实会问,但我的经济学知识对他们来说仍然非常有价值。
经济学家使用的均衡分析是一种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价格的调整和市场的行为。如果没有均衡的概念,我们很难分析价格的特征和它们所反映的信息。
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对企业管理者非常有用。例如,激励机制在企业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因为技术知识往往存储在员工的头脑中。如果员工不全力以赴,企业就难以成功。
经济学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告诉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作复杂性来设计薪酬结构。
简单来说,对于简单的工作,计件工资可能更合适,因为工作容易量化。而对于复杂的工作,则更适合提供高固定工资。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使他们更愿意为公司做出贡献。如果员工非常重要,还可以考虑给予股份等激励。
经济学里有一个很大分支叫组织经济学,它研究企业内部的层级划分和管理模式,如垂直管理和扁平管理的优劣;宏观经济学也同样重要,许多中国企业家因为未能准确判断经济周期而遭受挫折。
我们一位EMBA(级管理商管理硕)的毕业生同学,原来从事煤炭行业。2010年时,煤炭价格奇高,国家也支持国有企业到海外去采煤矿、买石油。他知道这个周期已经到了顶峰的时候,把手里的煤矿全部出手,拿到了非常好的价钱。然后他就转行去做投资了。
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家在去杠杆过程中因扩张过度而导致资金链断裂,A股中有几十家民营企业也因此被清盘。这就是跌倒在了周期下。
因此,企业家,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原理,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失误可能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些都是经济学家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的实际帮助。
当然,这些观点可能带有经济学家的偏见,因为管理学中的许多理念实际上源自经济学。
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本身就是经济学家,他的工作表明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有效的,对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大型企业管理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吴晓波:姚老师的书中提到,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至今还不到250年的历史。自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到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以及萨缪尔森在40年代编写的经济学教材,管理学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成熟。
组织学、战略学和管理学的成熟都是从经济学中衍生出来的。在过去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这些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博弈论和经济发展等学科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
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经济学的诞生、概念、发展脉络,以及它与其他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无论是白领、公务员还是大学生,都能通过姚老师的书对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企业家而言,了解经济学至关重要。姚老师指出,不懂经济周期可能导致企业家在错误的时机进行投资。
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经济学的知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战略规划,产业周期、企业的周期、宏观经济波动周期,这也是企业家必须掌握的。
经济学研究从个体行为出发,最终延伸到企业管理和组织架构。中国古代虽无“经济学”一词,但商业活动的轻重权衡与经济学的原理相通。
理解何时该轻何时该重,对于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完整内容收录于《细读商业经典》课程第43本解读书《经济学的意义》,由巴九灵创始人、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姚洋老师解读。欢迎前往吴晓波频道APP收看完整对谈内容。

《细读商业经典》读书课

课程收听人次超150万

点击下图▼立即订阅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